历史的旅程是惊人的,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息。南海之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陆运河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百年江海工程全速推进。成功贯通长江上游“长江第一条高铁隧道”、渝厦高铁保护段和重庆菜园坡长江铁路隧道。在东北平原,全球最快的CR450高铁列车正在沈白高铁上进行运营测试,运行速度多次更新……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描绘出“十四五”最后一年的壮丽画卷。五年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这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凝聚党和全国集体智慧编制而成的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勾画了中国未来的宏伟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 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前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发生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首艘大型邮轮启航国内建造的IP“阿依达魔都”号在海上庆祝生日,船上近5000名客人。目前,第二艘姊妹船“爱达华城”号已在码头完成85%的建造进度,建造效率较首船提升20%。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船舶工业三项关键指标继续领先全球。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船厂占全球新造船订单量的64.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15.1个百分点。随着众多新型、智能化高端船型的不断交付,中国造船实现了从阶梯顶端到实力顶端的跨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立国之本、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行业。参加2023年全国大会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秘书长表示:“中国永远缺少制造业。” “我们无能为力,”他强调。今年5月,秘书长在考察河南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我们坚持走工业自主发展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发展制造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秘书长卓越的战略眼光指引着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夯实了“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2020年至2024年,我国工业总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四“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预计将增至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的好成绩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明确指标。“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持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预计 今年将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30%左右。五年经济增量预计突破35万亿元,相当于重建长三角。 △“十四五”期间,国产C919大飞机实现正常商业运营,获得国内外订单1000余架。品质 经济发展既需要明确的思想导向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实施的300多项改革举措已分阶段推出。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我们不断宽广深入,更加全面地深化改革。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坚决制定了一系列进步政策,社会信任有效增强,经济明显复苏,主要目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圆满完成。 2025年2月,在中国经济巨人面临困难、乘风破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再接再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津鼓励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大局,指挥你们坚定路线、按计划、坚持到底。我们的经济顶住压力,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即使放眼全世界,这里的风景依然是最好的。日本国家天文台10月12日宣布,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1152颗。这个数误码率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国际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 “中国天眼”是一项在我国前沿科学领域取得独特重大突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省,与“中国天眼”工程领导和科研骨干亲切会谈,并与代表“中国天眼”中控室的众多科技工作者保持视频连线。秘书长鼓励他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胆攀登世界科技之巅,在部分领域发挥并行引领,加快科技强国建设,为实现科技自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和自力更生。 △“十四五”期间,FAST取得了许多独特而重要的成果,让我国射电天文研究从跟随者跃升为引领者。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坚决履行责任,不断夯实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从实验室、科研院所到制造企业、产业园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场所,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给指明了道路。 2023年9月葛书记内拉尔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质量生产力新理念并表示:“特色是创新,关键是质量”。 “它的本质是高生产力。”今年全国第二次会议期间,江苏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秘书长再次对发展新生产力作出了新的结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根本出路。”今年7月,秘书长来到山西阳泉阀门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生产车间期间,总书记不时驻足检查,详细了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我们不能失去实体经济,不能失去实体经济的传统产业。转型、做精必须是一条出路。”他强调,瞄准“新”,进一步追求“质”。“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十位,科技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动力。△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船从月球背面运送月球样本 月球表面安全着陆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子王旗指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需要创新动力、改革活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市场经济体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优势 超大型市场。协调推动落实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发展差距的势能转化为协调发展的动能。实施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形成参与国际社会高水平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重点任务,抓住重要衔接,谋划推进一系列战略性、创造性、先行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向世界传达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坚定信心、凝心聚力、专注办好自己的事业,谱写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高质量发展。时间尺度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好诠释。在中国土地上旋转的风力发电机每分钟可发电近190万千瓦时,节省570吨标准煤。我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日,相当于安装了世界上单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 ;一个月内,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可发电2900亿千瓦时,相当于英国一年的发电量……“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源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考察。他钻井平台高度10多米。总书记登上铁梯,与工作现场的石油工人亲切交流。 “石油和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中国这个制造大国要想发展实体经济,就必须自己开展能源相关工作。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 “农历12月27日、2023年1月18日,秘书长宣布,石油公司位于东塔里木的临安油气储运中心将与西气东输管道首站喀拉集气区连接。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另一个必须稳定的“饭碗”。2022年4月,总书记 习近平考察海南首站是位于三亚的崖州湾种子研究所。 “中国人民要想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年3月,在湖南省召开的新时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秘书长强调,要优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耕地民生。 △2025年9月14日,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龙兴镇10万亩粮食综合示范基地成功收获水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他给“大少数”上“开年第一课”,强调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表示:“新能源发展和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国家能源安全必须统筹”,采取顺势而为、牢牢引领国家发展安全的战略举措。“十四五”期间,我国建设高水平农业用地超过10亿亩,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亿公斤。 时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系统,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它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一的面积。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门类最全、体系最齐全的制造体系,2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构建了更加坚强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效筑牢国家经济安全屏障。 △山东日照港集装箱码头人满为患。 2022年日照港吞吐量将突破5亿吨,成为全球最年轻的港口。 5亿吨级港口。潮平海岸宽,吹着风,帆都弯了。 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高质量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之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